顾 问:
孙君茂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
主 任:
徐海泉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高海伟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
委 员:
李榛晔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食品安全与信息追溯分会
赵红梅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食品安全与信息追溯分会
兰 闽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
刘非凡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食品安全与信息追溯分会
蔡少伦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缐孟瑶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李夏清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王秀丽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报告内容
一、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
二、中国儿童青少年膳食营养摄入情况
三、中国儿童青少年所面临的食物消费问题
(一)饮料消费问题
(二)零食消费问题
四、中国儿童青少年食物营养改善建议
(一)发展植物肉替代动物肉,优化膳食结构
(二)推广营养强化农产品解决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
(三)以税收抑制含糖饮料过度消费
(四)优化食物售卖环境减少过多能量摄入
(五)规范儿童食品广告播放
(六)推动儿童零食产业升级
(七)加强面向儿童青少年的食育推广
一、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
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基础,良好的营养状况可以保障和促进儿童体格和大脑的发育,而营养不良给儿童带来的危害往往是不可逆转的,这不仅会造成体格、智力发育迟缓,身体素质下降,也会大大增加成年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风险。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微量营养素缺乏症和超重肥胖三种形式。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是儿童营养不足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重点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实施,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持续改善。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持续改善。与以往相比,我国城乡6-17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均有增长(表1、表2),男、女生身高较2012年分别增加1.6 cm和1.0 cm。城市和农村男童均为12-13岁增长幅度最高,城市女童为8-9岁增长幅度最高,农村女童为9-10岁增长幅度最高。与以往相比,我国城乡6-17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体重均有增长(表3、表4)。与2012年相比,6-17岁的男童和女童各年龄组体重平均分别增加了1.4kg和 0.6kg。与以往相比,中国城乡6-12岁儿童青少年各个年龄组BMI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表5、表6)。与2012年相比,2016-2017年城市12-17岁男童和女童BMI均有一定程度增长, 农村15-16岁男童和女童BMI有一定程度增长。
目前,我国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至7%以下,低体重率降至5%以下,均已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农村儿童生长迟缓问题已经得到根本改善,农村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从2015年发布的11.3%降低至5.8%,6-17岁儿童青少年从4.7%降至2.2%。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
贫血是反映人群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属于营养不良中的微量营养素缺乏症问题。贫血会导致机体体力不足、抵抗力下降,并增加罹患其他疾病的风险。儿童期贫血会导致儿童认知能力下降,智商降低。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妇幼保健、营养干预等工作的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贫血状况持续改善,6-17岁儿童青少年贫血率为6.1%,比2015年下降0.5%。
表1 中国6~ 17 岁城市儿童青少年身高变化(cm)
年龄(岁) | 城市 | |||||||
男童 | 女童 | |||||||
1992年 | 2002年 | 2012年 | 2016-2017年 | 1992年 | 2002年 | 2012年 | 2016-2017年 | |
6~ | 113.5 | 118.4 | 122.1 | 122.2 | 112.6 | 117 | 120.6 | 121.4 |
7~ | 120.8 | 124 | 126 | 126.9 | 118.7 | 122.6 | 124.4 | 125.6 |
8~ | 125.7 | 129 | 131.4 | 132.1 | 124.9 | 128.3 | 130.5 | 131 |
9~ | 130.7 | 134.4 | 136.1 | 138.2 | 130.7 | 133.5 | 136 | 137.8 |
10~ | 136.5 | 139.6 | 141.7 | 143.2 | 135.7 | 139.9 | 141.4 | 144.3 |
11~ | 141.3 | 144.9 | 147.5 | 149.9 | 141.9 | 145.8 | 148.5 | 150.5 |
12~ | 146.1 | 149.5 | 153.3 | 156.1 | 147.9 | 150.5 | 152.8 | 155.6 |
13~ | 154.3 | 156.6 | 160 | 163.5 | 152 | 154.5 | 156.6 | 158.7 |
14~ | 158.7 | 162 | 165.6 | 166.3 | 154.9 | 157.2 | 158.6 | 158.3 |
15~ | 164.1 | 167.6 | 167.7 | 171.3 | 156.5 | 158.3 | 158.8 | 160.2 |
16~ | 166.6 | 168.4 | 170.1 | 172.3 | 156.7 | 158.8 | 159.6 | 160.3 |
17~ | 167.6 | 170.2 | 171 | 173.2 | 157.2 | 158.6 | 159.3 | 160.1 |
表2 中国6~ 17 岁农村儿童青少年身高变化(cm)
年龄(岁) | 农村 | |||||||
男童 | 女童 | |||||||
1992年 | 2002年 | 2012年 | 2016-2017年 | 1992年 | 2002年 | 2012年 | 2016-2017年 | |
6~ | 110.2 | 113.1 | 118.4 | 120.8 | 109.6 | 112.9 | 117.5 | 119.5 |
7~ | 116.1 | 119.6 | 123.9 | 124.1 | 114.7 | 118.2 | 122.6 | 122.8 |
8~ | 121.3 | 124.6 | 128.7 | 130.1 | 120.1 | 123.8 | 128 | 128.4 |
9~ | 126 | 129.1 | 133.3 | 134.1 | 125.5 | 128.8 | 133.1 | 133.5 |
10~ | 130.9 | 134.2 | 138.4 | 138.7 | 130.3 | 134.3 | 139.2 | 140.1 |
11~ | 135.1 | 139.2 | 144 | 144.1 | 135.5 | 140 | 144.4 | 146.4 |
12~ | 140.4 | 144.5 | 149.6 | 150.5 | 141.3 | 145.4 | 149.8 | 151.4 |
13~ | 147.6 | 149.9 | 155.9 | 157.6 | 146.7 | 150.1 | 153.5 | 153.5 |
14~ | 152.9 | 157.2 | 161.3 | 162.9 | 150.6 | 153.2 | 156 | 155.9 |
15~ | 158.1 | 161.4 | 165.2 | 168.6 | 151.9 | 154.8 | 156.9 | 158 |
16~ | 161.4 | 165.2 | 166.8 | 170.4 | 154.4 | 156 | 157.5 | 158.5 |
17~ | 163.4 | 166.3 | 168.3 | 170.3 | 154.5 | 157 | 158.1 | 157.9 |
表3 中国6~ 17岁城市儿童青少年体重变化(kg)
年龄(岁) | 城市 | ||||||||
男童 | 女童 | ||||||||
1992年 | 2002年 | 2012年 | 2016-2017年 | 1992年 | 2002年 | 2012年 | 2016-2017年 | ||
6~ | 20.7 | 22.2 | 24.6 | 24.2 | 20 | 21.1 | 23.3 | 22.9 | |
7~ | 23.1 | 24.8 | 26.2 | 26.8 | 22 | 23.2 | 24.5 | 24.9 | |
8~ | 26 | 27.2 | 29.7 | 30.1 | 24.9 | 26 | 28 | 28.3 | |
9~ | 29.3 | 30.4 | 33.1 | 34 | 28.3 | 28.6 | 31.4 | 31.8 | |
10~ | 31.5 | 33.8 | 37.3 | 37.7 | 31 | 32.8 | 34.5 | 36.2 | |
11~ | 34.8 | 37.4 | 41.8 | 43.4 | 34.2 | 36.7 | 40.1 | 41.4 | |
12~ | 38 | 40.5 | 45.2 | 48 | 40.5 | 40.5 | 43.9 | 46.2 | |
13~ | 44.1 | 44.9 | 50.6 | 55.7 | 43.2 | 44.5 | 47.5 | 49.1 | |
14~ | 49.3 | 49.4 | 56.2 | 56.7 | 46.4 | 47.2 | 50.5 | 50.8 | |
15~ | 52.8 | 55.2 | 57.7 | 63 | 48.3 | 50.8 | 51.5 | 54.1 | |
16~ | 54.8 | 57.2 | 60.4 | 64.6 | 49.8 | 52.2 | 52.9 | 54.3 | |
17~ | 56.1 | 58.7 | 61.7 | 64.7 | 50.1 | 51.9 | 52.7 | 52.8 |
表4 中国 6~17岁农村儿童青少年体重变化(kg)
年龄(岁) | 农村 | |||||||
男童 | 女童 | |||||||
1992年 | 2002年 | 2012年 | 2016-2017年 | 1992年 | 2002年 | 2012年 | 2016-2017年 | |
6~ | 19.1 | 19.4 | 22.4 | 23.1 | 18.4 | 18.7 | 21.6 | 21.7 |
7~ | 21.1 | 21.7 | 24.9 | 24.6 | 20.2 | 20.6 | 23.7 | 23.3 |
8~ | 23.1 | 23.9 | 27.4 | 28.1 | 22.3 | 22.9 | 26.6 | 26.3 |
9~ | 25.3 | 26.1 | 30.8 | 30.8 | 24.6 | 25.4 | 29 | 29 |
10~ | 27.6 | 28.6 | 34 | 33.5 | 27.1 | 28.2 | 33.1 | 33.3 |
11~ | 30.1 | 31.9 | 37.8 | 37.3 | 30 | 31.8 | 36.3 | 37.8 |
12~ | 33.2 | 35.4 | 41.8 | 42 | 34.1 | 35.8 | 41 | 42.1 |
13~ | 38.7 | 39.3 | 46.3 | 47.2 | 39.1 | 40.5 | 44.8 | 45.3 |
14~ | 42.4 | 45.1 | 50.7 | 51.6 | 43.2 | 44.1 | 47.7 | 47.5 |
15~ | 47.5 | 48.6 | 54 | 57.7 | 45.2 | 46.7 | 50 | 51.5 |
16~ | 51.3 | 53 | 56.3 | 60.1 | 48.6 | 49.2 | 50.8 | 51.8 |
17~ | 52.9 | 54.9 | 58 | 59.7 | 49.3 | 51.2 | 51.6 | 52.1 |
表5 中国6~17城市儿童青少年BMI变化(kg/m2)
年龄(岁) | 城市 | |||||
男童 | 女童 | |||||
1992年 | 2012年 | 2016-2017年 | 1992年 | 2012年 | 2016-2017年 | |
6~ | 15.8 | 16.4 | 16.2 | 15.3 | 15.9 | 15.4 |
7~ | 16 | 16.4 | 16.5 | 15.4 | 15.8 | 15.7 |
8~ | 16.2 | 17.1 | 17.1 | 15.7 | 16.3 | 16.4 |
9~ | 16.7 | 17.8 | 17.7 | 16 | 16.9 | 16.6 |
10~ | 17.2 | 18.4 | 18.2 | 16.6 | 17.1 | 17.2 |
11~ | 17.7 | 19 | 19.1 | 17.1 | 18 | 18.1 |
12~ | 17.9 | 19 | 19.5 | 17.8 | 18.7 | 19 |
13~ | 18.1 | 19.5 | 20.6 | 18.5 | 19.3 | 19.5 |
14~ | 18.7 | 20.3 | 20.3 | 19 | 20 | 20.2 |
15~ | 19.6 | 20.4 | 21.4 | 20.2 | 20.4 | 21 |
16~ | 20.1 | 20.8 | 21.7 | 20.7 | 20.7 | 21.1 |
17~ | 20.2 | 21.1 | 21.5 | 20.6 | 20.7 | 20.6 |
表6 中国6~17农村儿童青少年BMI变化(kg/m2)
年龄(岁) | 农村 | |||||
男童 | 女童 | |||||
1992年 | 2012年 | 2016-2017年 | 1992年 | 2012年 | 2016-2017年 | |
6~ | 15.1 | 15.8 | 15.8 | 14.6 | 15.5 | 15.2 |
7~ | 15.1 | 16.1 | 15.9 | 14.7 | 15.7 | 15.4 |
8~ | 15.3 | 16.4 | 16.4 | 14.8 | 16.1 | 15.8 |
9~ | 15.6 | 17.4 | 17 | 15.2 | 16.2 | 16.2 |
10~ | 15.8 | 17.6 | 17.3 | 15.6 | 16.9 | 16.8 |
11~ | 16.3 | 18 | 17.8 | 16.1 | 17.3 | 17.4 |
12~ | 16.8 | 18.5 | 18.3 | 16.8 | 18.2 | 18.2 |
13~ | 17.4 | 18.8 | 18.8 | 17.9 | 18.9 | 19.1 |
14~ | 18.1 | 19.4 | 19.3 | 18.7 | 19.6 | 19.5 |
15~ | 18.6 | 19.7 | 20.2 | 19.5 | 20.3 | 20.6 |
16~ | 19.3 | 20.1 | 20.7 | 20.2 | 20.5 | 20.6 |
17~ | 19.8 | 20.4 | 20.6 | 20.7 | 20.6 | 20.9 |
二、中国儿童青少年膳食营养摄入情况
最新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表明,我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每人日膳食能量摄入量为1995.0kcal,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253.8g,脂肪摄入量为84.5g,蛋白质摄入量为61.4g。儿童青少年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50.6%,脂肪供能比为37.1%,蛋白质供能比为12.3%。与中国儿童膳食供能营养素推荐量相比,碳水化合物达到推荐量的比例为41.7%,脂肪达到推荐量的比例为20.3%,蛋白质达到推荐量的比例为75.4%,其中12~14岁为75.1%、15~17岁为75.8%。儿童青少年脂肪来源于食用油、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比例分别为43.9%、36.6%、19.6%。
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相比,我国儿童青少年膳食能量摄入量变化不大;碳水化合物摄入量,12~14岁儿童青少年下降近10%,15~17岁摄入量则相近;脂肪摄入量明显增长,蛋白质摄入量略有增长。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儿童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相近,但脂肪摄入量偏高,蛋白质摄入量偏低,提示我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每人日膳食能量摄入量基本满足,但脂肪摄入量较高。目前,我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的脂肪供能比高达37.1%,且有72.9%的儿童青少年脂肪供能比已经高于推荐值30%,脂肪主要来源于食用油(43.9%),48.0%的儿童青少年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推荐值50%,22.6%的儿童青少年蛋白质供能比低于推荐值10%。与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儿童青少年脂肪供能比偏高,蛋白质供能比偏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相近。与2010-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相比,我国儿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持续降低,脂肪供能比持续增长,蛋白质供能比变化不大。由此可见,我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三大供能营养素供能比不合理,脂肪供能比较高,脂肪来源于食用油的比例较高。从年龄上看,12~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每人日膳食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2~14岁儿童青少年脂肪供能比、脂肪摄入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均明显高于15~17岁儿童青少年的相应比例。从性别上看,12~17岁儿童青少年男生平均每人日膳食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均高于女生,男生脂肪供能比、脂肪供能比过高的比例、脂肪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女生。膳食营养状况和经济状况相关,经济水平高则人群营养状况较好。城市儿童青少年平均每人日膳食能量、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高于农村。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蛋白质供能比、供能比达到推荐量的比例均高于农村,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供能比达到推荐量的比例则为农村高于城市。城市和农村儿童青少年的脂肪供能比均为37.1%,高于推荐值30%,脂肪供能比过高的比例分别为73.8%和72.1%,城乡儿童青少年脂肪供能比均较高。与1992年和2010-2012年营养调查/监测结果相比,农村儿童青少年脂肪供能比增幅过快。综上所述,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每人日膳食能量基本满足标准水平,脂肪摄入量较高,三大供能营养素供能比不合理,脂肪供能比较高,脂肪来源于食用油的比例较高。农村儿童脂肪供能比增幅过快。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大供能营养素供能失衡与居民的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膳食脂肪的供能比过高与超重肥胖等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建议在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中,依据《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加强宣教教育和分类干预,适度减少脂肪的摄入,尤其是食用油的摄入,提高碳水化合物摄入;农村儿童青少年则适量增加蛋白质摄入。
表7 中国儿童青少年膳食能量及供能营养素摄入(人日)
特征 | 能量(kcal) | 碳水化合物(g) | 脂肪(g) | 蛋白质(g) | |
年龄 | 12-14岁 | 1885.3 | 237.6 | 80.5 | 58.5 |
15-17岁 | 2115.6 | 271.6 | 88.8 | 64.5 | |
性别 | 男生 | 2114.9 | 266.4 | 90.5 | 65.4 |
女生 | 1876.1 | 241.3 | 78.5 | 57.4 | |
城乡 | 城市 | 2007.9 | 251.7 | 84.6 | 66.3 |
农村 | 1983.9 | 255.7 | 84.4 | 57.1 | |
合计 |
| 1995.0 | 253.8 | 84.5 | 61.4 |
表8 中国儿童青少年供能营养素供能比(%)
特征 | 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脂肪供能比 | 蛋白质供能比 | |
年龄 | 12-14岁 | 50.1 | 37.5 | 12.4 |
15-17岁 | 50.1 | 36.7 | 12.2 | |
性别 | 男生 | 50.1 | 37.5 | 12.4 |
女生 | 51.0 | 36.7 | 12.2 | |
城乡 | 城市 | 49.7 | 37.1 | 13.2 |
农村 | 51.3 | 37.1 | 11.6 | |
合计 |
| 50.6 | 37.1 | 12.3 |
表9 中国儿童青少年供能营养素供能比分布(%)
特征 | 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脂肪供能比 | 蛋白质供能比 | |||||||
<50% | 50%-65% | >65% | <20% | 20%-30% | >30% | <10% | 10%-20% | >20% | ||
年龄 | 12-14岁 | 49.4 | 41.2 | 9.4 | 6.5 | 19.5 | 74.0 | 22.5 | 75.1 | 2.3 |
15-17岁 | 46.5 | 42.3 | 11.2 | 7.3 | 21.2 | 71.6 | 22.6 | 75.8 | 1.6 | |
性别 | 男生 | 50.9 | 39.2 | 10.0 | 6.6 | 19.1 | 74.2 | 22.5 | 75.6 | 2.0 |
女生 | 45.2 | 44.2 | 10.6 | 7.1 | 21.4 | 71.5 | 22.7 | 75.3 | 2.0 | |
城乡 | 城市 | 51.6 | 39.5 | 8.9 | 6.9 | 19.4 | 73.8 | 14.8 | 82.1 | 3.1 |
农村 | 44.9 | 43.6 | 11.5 | 6.9 | 21.1 | 72.1 | 29.3 | 69.6 | 1.0 | |
合计 |
| 48.0 | 41.7 | 10.3 | 6.9 | 20.3 | 72.9 | 22.6 | 75.4 | 2.0 |
表10 中国儿童青少年膳食脂肪来源分布(%)
特征 | 动物性食物 | 植物性食物 | 食用油 | |
年龄 | 12-14岁 | 37.1 | 18.5 | 44.4 |
15-17岁 | 36.0 | 20.7 | 43.3 | |
性别 | 男生 | 37.2 | 18.8 | 44.0 |
女生 | 36.0 | 20.3 | 43.7 | |
城乡 | 城市 | 40.4 | 19.2 | 40.3 |
农村 | 33.3 | 19.8 | 46.9 | |
合计 |
| 36.6 | 19.6 | 43.9 |
三、中国儿童青少年所面临的食物消费问题
(一)饮料消费问题
我国儿童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问题已经凸显。18.9%的中小学生经常饮用含糖饮料,应重视其对儿童健康的影响。2016-2017年儿童青少年的饮料消费率高达72.8%,男生高于女生,城市略高于农村,且随地区经济水平增长,呈现升高的趋势。碳酸饮料、茶饮料和非100%果蔬汁饮料是儿童青少年消费率最高的饮料(表11),分别达到39.8%、31.2%、26.0%。
在消费饮料的儿童中,29.9%的儿童每天至少消费1次饮料,18.5%的儿童每周消费4-6次饮料,40%的儿童每周消费1-3次饮料,11.6%的儿童每周消费次数小于1次,男生消费频率明显高于女生,城市儿童消费频率明显高于农村儿童(表12)。
儿童饮料每日平均消费量达到267.6g,男生消费量高达300g(表13)。根据WHO建议的游离糖摄入量,饮料供能已接近游离糖的上限。我国儿童饮料消费在范围、频率、消费量三个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城市儿童消费水平最高。鉴于过多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龋齿、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儿童青少年高水平的饮料消费需引起重视。
表11 2016-2017年中国中学生不同类型饮料消费率(%)
饮料类型 | 性别 | 城乡 | 四类地区 | 合计 | |||||
男 | 女 | 城市 | 农村 | 大城市 | 中小城市 | 普通农村 | 贫困农村 | ||
100%果蔬汁 | 12.9 | 13.6 | 19.7 | 7.4 | 25.4 | 18.1 | 8.1 | 5.7 | 13.3 |
非100%果蔬汁 | 25.8 | 26.2 | 29.6 | 22.8 | 30.2 | 29.5 | 24.3 | 19.2 | 26.0 |
碳酸饮料 | 47.3 | 32.5 | 41.5 | 38.3 | 42.1 | 41.4 | 38.9 | 37.0 | 39.8 |
茶饮料 | 34.5 | 27.9 | 35.5 | 27.2 | 35.8 | 35.4 | 28.5 | 24.5 | 31.2 |
含乳饮料 | 20.9 | 28.8 | 25.3 | 24.5 | 25.1 | 25.3 | 25.5 | 22.3 | 24.9 |
植物蛋白和谷物饮料 | 15.5 | 18.0 | 18.9 | 14.8 | 19.6 | 18.6 | 15.9 | 12.7 | 16.8 |
功能饮料 | 19.1 | 10.2 | 17.6 | 12.0 | 18.1 | 17.4 | 12.0 | 12.0 | 14.6 |
咖啡 | 10.9 | 11.8 | 15.8 | 7.2 | 20.2 | 14.6 | 7.8 | 5.8 | 11.3 |
其他含糖饮料 | 7.9 | 9.9 | 9.8 | 8.0 | 9.8 | 9.8 | 7.6 | 9.2 | 8.9 |
合计 | 75.3 | 70.3 | 76.9 | 69.1 | 77.2 | 76.8 | 71.3 | 64.3 | 72.8 |
表12 2016-2017年消费饮料的中学生消费频率分布(%)
消费频次 | 性别 | 城乡 | 四类地区 | 合计 | |||||
男 | 女 | 城市 | 农村 | 大城市 | 中小城市 | 普通农村 | 贫困农村 | ||
31次/天 | 32.0 | 27.7 | 32.5 | 27.3 | 35.4 | 31.7 | 27.8 | 25.8 | 29.9 |
4~6次/周 | 19.3 | 17.7 | 19.2 | 17.9 | 18.6 | 19.5 | 18.3 | 16.8 | 18.5 |
1~3次/周 | 38.4 | 41.7 | 37.6 | 42.4 | 35.8 | 38.2 | 41.7 | 44.0 | 40.0 |
<1次/周 | 10.3 | 12.9 | 10.7 | 12.5 | 10.2 | 10.7 | 12.3 | 13.3 | 11.6 |
表13 2016-2017年消费饮料的中学生饮料日均消费量(%)
饮料类型 | 性别 | 城乡 | 四类地区 | 合计 | |||||
男 | 女 | 城市 | 农村 | 大城市 | 中小城市 | 普通农村 | 贫困农村 | ||
100%果蔬汁 | 107.8 | 100.8 | 107.9 | 95.1 | 101.0 | 111.1 | 95.6 | 92.6 | 104.2 |
非100%果蔬汁 | 113.9 | 91.9 | 104.0 | 101.2 | 115.0 | 100.8 | 104.3 | 91.7 | 102.7 |
碳酸饮料 | 135.9 | 102.9 | 118.9 | 125.8 | 128.2 | 116.4 | 129.6 | 115.6 | 122.4 |
茶饮料 | 144.2 | 108.1 | 124.1 | 132.6 | 123.8 | 124.7 | 140.2 | 111.1 | 128.0 |
含乳饮料 | 95.4 | 84.2 | 88.3 | 89.6 | 85.3 | 89.2 | 94.7 | 76.3 | 88.9 |
植物蛋白和谷物饮料 | 82.7 | 81.2 | 83.2 | 80.3 | 77.4 | 85.7 | 83.0 | 71.3 | 81.9 |
功能饮料 | 103.8 | 77.5 | 97.2 | 91.2 | 98.3 | 97.1 | 95.8 | 80.4 | 94.7 |
咖啡 | 65.6 | 59.1 | 64.2 | 58.1 | 67.4 | 62.9 | 58.3 | 57.1 | 62.2 |
其他含糖饮料 | 94.0 | 75.7 | 81.3 | 86.6 | 92.1 | 77.8 | 90.1 | 80.3 | 83.8 |
合计 | 300.0 | 233.0 | 286.4 | 248.5 | 306.6 | 281.1 | 260.2 | 271.3 | 267.6 |
(二)零食消费问题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特殊时期,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比成年人相对要多,三餐之外,再吃一些有益于健康的小食品,能为身体发育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营养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零食在我国儿童青少年日常饮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我国儿童每人日零食消费量总体略有上升,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总量占食物总消费量的21%左右,3~5岁、6~12岁、13~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吃零食的百分比分别为71.8%、64.7%和 61.2%,儿童膳食中由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占7.7%,膳食纤维占18.2%,维生素C占17.9%,钙9.9%,维生素E占9.7%。城市和农村儿童青少年消费占前三位的零食分别是水果、奶类、糕点和水果、糕点、谷类。可以看出,零食在我国儿童青少年日常饮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儿童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精细化喂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父母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就随之对孩子的入口食物提出更高要求,儿童零食市场也逐渐趋于健康化,营养化,多元化。但同时,很多家长对国内儿童食品的安全与健康问题感到担忧。《中国青年报》近年调查发现,45.0%的受访家长对国内“儿童零食”不放心,74.6%的受访家长希望建立“儿童零食”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
然而,零食不能无节制地吃,更不能偏嗜某些零食。零食所含的营养素远远不如正餐食物中的营养素均衡、全面,如果因零食妨碍了吃正餐,就会导致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如表14中的数据显示城市儿童青少年零食所提供的维生素C和钙高于农村儿童青少年,而农村的儿童青少年零食所提供的脂肪、维生素E高于城市的儿童青少年。其中维生素C、纤维素、钙,从城市到农村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维生素E从城市到农村则为一个逐渐升高的趋势。因此,应该允许孩子吃零食,但不能以零食代替正餐,要让孩子从一日三餐中获得他们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表14 我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提供的能量以及主要营养素占比(%)
注:张晴.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现状及其营养作用的研究[D]. 郑州大学, 2008.
从图1,2可以看出,男童的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占7.6%,女童为7.85%,城市之间零食提供的能量差异不大;城市与农村的男童所食零食供能最高均为纤维素,城市女童所食零食中供能最高为维生素C(19.81%),农村女童所食零食中供能最高为纤维素(18.47%)。
图1 我国6-12岁男童零食提供的能量以及主要营养素占比
图2 我国6-12岁女童零食提供的能量以及主要营养素占比
也有调查报告表明,北爱尔兰儿童青少年的膳食中,来自零食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别占每日总摄入量的21%、30%和33%。Sum merbell等对现有的用7日称重法收集的膳食资料进行再分析,发现英国儿童青少年从碳水化合物中获得的能量占零食总能量的55.0%,显著高于正餐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46.1%),但零食中蛋白质(8.1%)和脂肪(37.7%)所提供的能量明显低于正餐中蛋白质(13.1%)和脂肪(40.7%)所提供的。Portnoy等的报告认为零食中的脂肪含量高于正餐。以上两个报告的差异可能是零食种类的不同所致。当然,儿童零食摄入会对其身体健康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1、提供儿童所需能量
零食是一日三餐外的辅食,被视为孩子们的最爱,但家长往往对零食持否定的态度,认为零食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正常膳食,而且对孩子的健康不利。其实,零食并非都是不健康食物,低油、低盐的健康零食对儿童身体健康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其新陈代谢旺盛,除维持日常生理活动外,各器官组织亟待获取养分以达到成熟所需的物质基础,故儿童对营养的需求是高于普通成年人的。但是儿童的胃容量尚小,三餐的摄入量难以满足身体的需要,容易感到饥饿,而且如果正餐吃太饱,会给胃肠道带来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而在三餐之外补充一些有益健康的零食,既能补充正餐的摄入不足,又不会给胃肠造成过重负担。《中国儿童零食消费指南》也中指出,正餐是儿童青少年营养的主要来源,在正餐有时无法保证孩子所需的全部营养需求时,可以在两餐之间选择适量零食作为合理膳食的组成部分。在儿童无法食用正餐等的特殊情况下,便可以吃零食达到补充能量和营养的作用。例如,儿童在课间可以吃零食充饥,外出旅游时,零食也是常备之物。
2、满足儿童口味需要
研究显示,北京、上海等地儿童约有44.5%偏食,50.1%挑食,挑食和偏食必将导致能量和营养的均衡,进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引起挑食和偏食的主要原因有食物的营养、外观、味道、气味、家中食用频率以及父母的饮食习惯等,多样的零食不仅能给儿童更多的选择,还能帮助通过加工处理使儿童吃原本不喜欢或不方便吃的食物。例如,鱼肉存在鱼刺,一些家长并不放心儿童吃鱼,还有些儿童反感鱼腥味,不爱吃烹饪后的鱼肉,而经过加工的鱼干口味香甜美味,尽管加工后营养有所流失,但仍保留了鱼肉中部分营养元素,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儿童不吃鱼带来的营养元素缺乏问题。通过食品加工技术为儿童提供多种口味、多形式的健康零食,引导儿童摄入更丰富的食物。不同口味的牛奶能迎合不同喜好儿童的需求,辅助增加儿童牛奶的消费量,增加钙等营养元素的摄入量。
3、丰富膳食种类,补充多种营养素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零食的品种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儿童的欢迎,而且生产零食的厂商也越来越多,这说明零食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认可。适当地吃些零食,可以丰富和改善儿童的饮食,补充主副食中的营养不足,满足不同人群的生理需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人平均每天至少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食物种类多种多样,包含谷薯、蔬果、畜禽鱼蛋奶和大豆坚果等多种类别。多种调查和检测报告显示,我国仍有很多儿童对果蔬、奶类、豆类、水产品等食物的消费达不到推荐摄入量,仍有一定数量的儿童存在维生素A、叶酸等营养素缺乏的问题,儿童在正餐之间,增加一些水果、牛奶等零食的消费,能使儿童摄入更全面的营养摄入。
我国儿童零食消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儿童零食市场混乱
儿童酱油、儿童饼干、儿童牛奶、儿童乳饮料等冠以“儿童”两字的食品充斥着各大商店超市,受到了年轻家长们的青睐。事实上,儿童食品和普通食品配料成分并无差异,但是售价却比普通食品要昂贵。例如某商家旗下的两种榨菜,一种为普通榨菜,另一种为儿童榨菜,两种榨菜无论是从执行的产品标准,还是从配料、营养成分比例上都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儿童榨菜的售价比普通榨菜将近高出一半。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于某品牌的儿童酱油。目前市面上部分儿童食品徒有“儿童”之名却无“专用”之实,只是用来细分产品的市场手段。一些商家利用家长们对儿童食品营养标签的忽视,抓住其漏洞,在宣传上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另外,许多家长认为小食品就是儿童食品,但是儿童食品其实并非“小食”,小食品种类繁多且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如糖果之糖精、甜蜜素、鱼干类之防腐剂、硝酸盐、果冻类之色素、细菌指数,膨化食品类之味精、香精。
2、儿童食品标注不规范
许多儿童食品标志并不规范,有的标志和内容不符,如“麻辣肉片”、“香牛肉”等是用面粉做的,不知道还用了什么原料合成;有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警示标志不全,导致因食用不当出现意外;还有些儿童食品本应减少添加剂,其中添加剂的使用却多于一般食品。另外,某些生产厂家在儿童食品标签上大做文章,使消费者误认为这些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给一些需要补充某种营养素的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如有些儿童食品根本就没有强化维生素A、D或钙,厂家却将维生素A、D及钙等营养素的名称加到食品名称内;又或将含乳饮料,以及达不到含乳饮料标准的普通饮料冠以“某某奶”“某某乳”。国内儿童零食分类不明,有一些食品按普通食品申报,但消费者往往将其作为儿童食品来看待,这就可能使儿童摄入国家规定不能用于儿童食品的食品添加剂。
3、儿童零食营养价值有待提升
长期摄入高热量和含有不利于生长发育的食品添加剂,都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损害,影响儿童健康。根据调查数据显示,77%的儿童几乎每天都在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零食。专家指出儿童食品只是商家提出的概念,生产过程依然按普通食品的标准,并且商家为了追求色香味,以假乱真,给儿童食品“添”出了“重口味”。如果冻、乳酸饮料、水果糖、蛋黄派等。如今市面上所谓的儿童食品在加工过程中,虽然确实强化了某些营养素,但为了吸引孩子购买,在强化这些营养素的同时加入了本不该加入的食品添加剂,比如糖、香精、色素等。市面上很难找到真正没有加入食品添加剂的儿童食品。学校周边食品商铺、流动摊点销售的儿童食品往往价格低廉、色彩鲜艳且味道香浓,吸引学生购买,此类食品存在食品添加剂滥用与含量超标现象,主要是甜味剂、防腐剂以及合成色素。饮料中甜味剂超标严重,长期过量饮用将对健康带来一定危害,对于代谢排毒较弱的儿童,造成的危害可能会更大。食品中合成色素使用违规现象主要集中在超标、超范围和非法添加物使用三种情况。有研究表明,小儿多动症、儿童行为过激等与长期过多进食含合成色素食品有关。另外,这些物质会加速人体内锌、铁、维生素的消耗排泄,从而加重营养不良的发生。同时还会使孩子性格变得暴躁、易激怒,自我控制能力差等。
4、家长对国内品牌零食信任度低
果冻一直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儿童经常食用。但是果冻的明胶门、果肉防腐剂事件深深地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偶发的幼儿食用果冻窒息事件更是让家长对果冻这种食品提心吊胆。少数无良企业公然制假贩假,如2004年发生在我国安徽省的阜阳奶粉案,造成了大量儿童蛋白营养不良,有些儿童因此而丧失了生命。目前国内儿童零食市场前景巨大,但专为3岁以上儿童打造的健康零食品牌仍旧空缺,大众目前对于国内儿童零食品牌的认知少,信任度也较低,儿童食品安全标准更是缺失。基于此,更多的家长会倾向于选择进口儿童零食。
5、国内儿童零食标准欠缺
国内儿童零食相关标准欠缺,包括儿童零食玩具附带规定等。另外,食品行业整体门槛较低,企业数量大、地域分散以及个别生产经营者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个别食品生产小作坊自身无市场竞争优势,瞅准儿童食品市场“需求”,大量生产低价劣质的儿童食品。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且我国并无“儿童食品”专门概念,也没有与之相对的专业监管框架制度。儿童作为受众的食品市场面广且量大,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受到人力、物力、经费等条件限制,监管人力和设施均比较薄弱,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尤其学校周边的小卖部、流动摊点或农村市场无照经营的小商贩所出售的小食品,往往疏于管理整治,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均存在儿童过量食用小食品的问题。这些小食品属于“五高一多”食品,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高糖,多味精,而原料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大多被破坏殆尽。另外,儿童整天零食不离口,还会使胃液分泌失调,消化功能紊乱,食欲减退,对正餐不感兴趣,结果导致营养不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农村儿童食品安全堪忧,价格低廉且劣质的儿童食品充斥农村市场。各种小食品大多是一些“三无”食品,过期食品或者是添加色素、防腐剂、香精等的劣质食品,虽然颜色外观让孩子看了很有食欲,但大多是不合格的食品,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中国儿童青少年食物营养改善建议
(一)发展植物肉替代动物肉,优化膳食结构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食物资源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出现大幅增加,这在满足人们对动物蛋白需求的同时,引发因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而导致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因此,寻找一类传统肉的替代品,既能满足儿童对优质蛋白质需要又可避免摄入过多脂肪,优化和改善我国儿童膳食结构。
植物性肉是结构化植物衍生的产品,是一种为替代传统肉类而开发的具有肉品食用特性的仿肉制品。在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传统的植物性肉类替代品早已存在,例如,菌菇、豆腐、豆豉和面筋等。这些产品主要由蘑菇、大豆蛋白、小麦面筋以及豆类等组成,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及其他相关的营养物质等。但传统的植物性肉类替代品缺乏肉类的口感、质地及风味,无法替代真正的肉类。具有肉类特征的植物性肉,可利用具有纹理的植物性蛋白,辅助一些具有特性的植物性成分,来改善其色泽、风味以及口感。植物性肉包含水(50%-80%)、纹理植物蛋白(10%-25%)、无纹理蛋白(4%-20%)、脂肪(0%-15%)、调味剂(3%-10%)、结合剂(1%-5%)和着色剂(0%-0.5%)。从近期植物性肉的研究中发现,其成分决定了最终产品的风味、色泽和质地。
在植物性肉中,蛋白质的地位尤为重要。其中,大豆蛋白在营养价值上,可与动物蛋白接近,在基因结构上也是最接近人体氨基酸,再加上大豆蛋白低廉的价格,使得其被应用于大多数植物性肉的生产中。除此之外,其他油籽作物的蛋白、富含蛋白质的前体材料(如小麦、大米及其他膳食类物质)等,也逐渐在探索其功能特性,并进一步应用于植物性肉的工业生产中。从能源角度讲,植物性肉能够减少饲养牲畜时所产生的能耗。从温室效应角度考虑,植物性肉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压力。而从营养角度讲,植物性肉能够提供传统屠宰肉类似的氨基酸、脂肪及维生素等。因此将植物性肉作为传统肉类的替代品不仅能够提供应有的营养,还能给环境、能源等带来可持续性增益。
国内传统素肉产品,如腐竹、素鸡、素丸子等食物虽均是利用蛋白提取物制作而成,但这与西方定义的植物肉却有着很大区别。首先在观念上,国内消费者仅仅将这些产品当作一种具有类肉口感的素菜,而西方却将植物肉定义为肉类的替代品,不仅营养上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外观及质地也需要类似于肉。其次,在配方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内传统的素肉主要原料是大豆蛋白、面筋蛋白或者豆类蛋白,但其为了模仿出肉类的味道,添加了一些类似于肉味香精、色素等辅助剂。而植物肉却是通过提取植物中血红素,与植物蛋白形成血红蛋白,从而给产品提供肉色及风味,进一步模拟出肉的特征。此外,配方上的差异引起产品外观、风味及质地差异也是国内传统素肉及植物肉之间差异的一种。植物性肉与传统的素肉也有较多类似点,如两者的主要材料均是大豆蛋白或面筋蛋白或其他豆类蛋白;两者均需要对植物蛋白进行改性,形成特定的质构。此外植物性肉与传统素肉的营养上均能够提供大量优质蛋白,且均不会给消费者带来肥胖的风险等。
综合来看,相比动物制品,植物肉拥有同等甚至更高的营养价值和更低的健康风险,针对能增加患心脏疾病风险的胆固醇,植物肉可以做到完全剔除。植物肉将是会是未来食品的标志性产品,具有极大的商业化潜力,可成为动物肉的良好替代产品。
(二)推广营养强化农产品解决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
作物营养强化是指通过不同育种手段增强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某些微量营养素(铁、锌、维生素A等)的富集或合成能力,提高食物中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从而减少和预防微量营养缺乏问题。作物营养强化直接从作物育种角度解决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问题,是防治和改善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及其相关疾病发生的较为简便、经济、有效的重要途径。国际作物营养强化研究,最早始于1994年。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于2004年在全球范围内启动实施了“国际作物营养强化项目(HarvestPlus,HP)”。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增强日常粮食作物中维生素、矿物质等的含量,以解决全球范围内的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该项目聚焦于铁,锌和维生素A,主要发展的强化作物包括维生素A强化木薯、玉米和甘薯,铁强化黄豆和珍珠粟,锌强化大米和小麦等。
与传统作物相比,营养强化作物中的营养素含量和营养素生物利用率均有增加,如铁、锌强化小麦中铁、锌元素的含量增幅达到50%左右,食用该种小麦可以满足人体每日所需锌元素的50%,此外,该种作物的低植酸含量还提高了锌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率。对营养强化作物目标营养素的提升,铁强化黄豆将为目标人群提供大约60%的铁平均需求量;锌强化小麦和大米中的锌元素将提供60-80%的EAR;维生素A强化木薯和玉米中的维生素A将提供50%的EAR;维生素A强化甘薯将提供100%的EAR。同时,营养强化作物还具有高产量、低病害、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点。除此之外,作物营养强化具有长期的成本效益和可覆盖偏远农村居民两个关键优势。与营养补充剂和食物营养强化相比,作物营养强化只需要在育种开发阶段进行前期投资,一旦进入种植阶段,农民就可以以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种植,从而成倍地增加前期投资的收益;作物营养强化可以充分的接触到农村居民,偏远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可能无法保持饮食多样性或接触到其他微量营养素干预措施,而作物营养强化将目标营养素与农村地区的生产和消费特性相结合,减缓农村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问题。
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已经引入或正在测试营养强化作物,品种涵盖12类作物的300余个品种,约3.3亿人群可从中受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营养强化作物种类和种植面积都在迅速增加,主要包括铁锌强化谷物和豆类,维生素A强化玉米、香蕉和薯类等。目前所有的生物强化产品,均以传统作物品种开发获得。植物在营养素含量方面通常会表现出遗传变异,如通过对高含量营养素品种的选育,可提高这类作物的营养价值。与转基因技术相比,作物营养强化技术利用作物的固有特性,相对更加安全。但当品种内部的营养物质并没有显著遗传变异时,传统育种手段可能并不能提高其营养素含量。此时转基因技术就会成为高效的替代方案,尽管使用这种方法需要考虑到环境、健康及政治等因素。例如由转基因技术开发的黄金大米(维生素A强化大米),其引入就引起了较多国家的政治争议。
我国已开展了大量强化作物的筛选、培育、评价和推广工作,以改善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目前,我国已培育了多个高维生素A的甘薯新品系、高铁锌的小麦新品系、富铁及叶酸、维生素A的玉米新品系、低植酸以及富锌的水稻品系。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针对作物营养强化作物所设立的标准或法规,仅有适用于转基因作物或是食品营养强化的标准规定,政府也未对生物强化作物提供任何监督管理。2018年1月,经原农业部批准成立农业部农产品营养标准专家委员会。该专委会将根据农业转型发展和居民膳食结构优化的需要,致力于加强我国农产品营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标委会已初步研究确定包括产品基础营养标准、农产品特质性营养标准、农产品营养强化标准等三方面内容的农产品营养标准体系发展思路。营养强化作物标准的研制作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其重点开展的营养标准工作之一。为此,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联合其他相关研究单位积极开展在该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重点针对我国铁、锌强化小麦以及叶酸强化玉米等强化作物产品开展相关标准制定。
(三)以税收抑制含糖饮料过度消费
含糖饮料消费的增加,无疑增加居民能量摄入,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导致膳食能量过多,增加肥胖发生风险。过去30年间,全球含糖饮料消费出现大幅提升。2010年,全球含糖饮料平均摄入量为0.58/8份每人每天,20-39岁为消费量最大人群,是60岁以上人群消费量的3倍。而中国、越南及泰国等亚洲国家则是含糖饮料市场的主要消费增长区域。韩国2001至2009年,青少年人群由31%增长到38%。较多研究证明,含糖饮料摄入增加与体重增加呈正相关。更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含糖饮料消费与儿童肥胖发生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为控制含糖饮料消费,自2014年起,美国、法国、英国、墨西哥等国家陆续实施含糖饮料税。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建议可将含糖饮料税率设为20%,以控制对含糖饮料的消费。尽管WHO强烈建议采取含糖饮料征税,但考虑到消费者支付负担转移,许多国家还是推迟实施含糖饮料的税收政策。从目前已经实施含糖饮料税收政策的国家来看,实施饮料税可减少健康问题的出现。本文按照GRADE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对含糖饮料征税与儿童肥胖进行综合评价。Hyunbong P对2018年5月前发表的涵盖美国、爱尔兰、英国、南非、澳大利亚、德国、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家的14项饮料征税研究分析发现,不同国家按照3.3%-20%征收含糖饮料税后,超重肥胖率会降低0.7%-4%,体重会降低0.9-2.55LB。但是3%-5%的低税率与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降低无显著相关,税率每增加1%,BMI仅降低0.003kg/m2。Redondo M,2018所开展的系统综述,其中有5项为针对美国及墨西哥的含糖饮料征税自然试验研究。在美国(Berkeley州)和墨西哥分别进行含糖饮料征税8%和10%,均可显著降低含糖饮料消费;另有一项对苏打饮料征税5.5%,却并无显著作用。12项基于试验研究的消费购买行为及意愿研究发现,制定不同税收税率,会导致消费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另外一项对2009.1- 2012.3期间发表的16项研究的系统综述分析发现,对含糖饮料征税5%-30%,饮料消费量会减少5%-48%。4项研究:模型分析5-20%征税减少含糖饮料消费,儿童减少能量5-8%。另有横断面研究及模型预测研究分析,仅发现在实施含糖饮料征税之后,都达到肥胖率较低的效果。如对印度尼西亚征收0.3$/L(约20%)饮料税后,可减少能量摄入17 kJ/人·日,男女超重率分别降低2.9%、1.4%,肥胖率分别降低7.3%、3.9%。对澳大利亚征税20%后,肥胖率减少1.96%,劳动生产力增加7.51亿澳元。另一项针对澳大利亚20%征税,显示男女健康调整寿命年分别增加112000人年、56000人年,2型糖尿病新发病例每年减少800例,节约医疗支出6.09亿澳元。另有一项对印度征税分析发现20%征税后,其效果最大可达到超重肥胖率和2型糖尿病发生率可分别减少4.2%(95%CI:2.5%-10.0%)、2.5%(95%CI:1.0%-2.8%)。
综合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含糖饮料税收有助于减少其消费量,减少膳食能量摄入,从而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采取含糖饮料征税(不低于5%),有利于减少儿童发生肥胖的风险,从经济学评价角度而言,具有净效益。
(四)优化食物售卖环境减少过多能量摄入
大量研究显示,居住周边快餐及食物售卖店铺的密度及便利性,与食物摄入存在一定相关性。在未来几十年,中国将面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其中餐饮及大型超市及食物商店出现增加,这也为中国城镇化规划设计提供了有利于健康生活的智慧城镇设计的机会。按照GRADE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对社会环境与儿童超重肥胖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居所周边的快餐、食品售卖环境同样与儿童肥胖发生密切相关。两项综述研究中,尽管其中一篇认为研究证据尚不充分,但另一篇认为学校周边食品零售环境对儿童体重增加具有一定影响,57.5%的相关分析研究显示儿童体重与快餐环境接触存在正相关。农超密度与小学生肥胖率显著负相关(b = -0.116);快餐店密度与肥胖率呈显著正相关(b = 0.014)。在一项队列研究发现居住周边越靠近快餐店的儿童肥胖风险越高(调整混杂因素后OR=1.06,95% CI: 1.00-1.13)。而其他三项来自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横断面分析提示,周边快餐店可及性较高的儿童,其体重增加风险高50%(OR=1.89, P = 0.04)。居住在健康食品高销售区域靠近大型超市,其超重肥胖风险会降低。儿童家庭周边800m内健康快餐店数量越多,超重肥胖风险越低,每增加一家,其风险降低20%。
综合研究结果显示,食物的供给和获取环境将对儿童对不同食物的选择及消费产生重要影响。通过优化健康食物获取环境可极大促进居民对健康食物的消费频率和消费量。相反,如果采取一定抑制调控手段,可减少居民对不健康食物的获取消费,实现对居民食物选择的引导调控,从而发挥以调控手段进行膳食结构改善的目的。而对于居住区周边不健康的快餐及食物供给环境,将大大增加儿童对不健康食物的获取消费,从而导致其膳食结构不合理,增加其膳食总能量摄入。
(五)规范儿童食品广告播放
世界卫生组织宣称,对高能量密度、低营养价值类食品的商业营销,是导致儿童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高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公共卫生领域专家也提出,这种鼓励高脂、高糖、高盐类食物消费的不良膳食环境体系也是造成肥胖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一项覆盖澳洲、亚洲、西欧、南美及北美等全球范围的针对电视广告播放的分析显示,食品广告已占至所有电视广告的11-29%,其中53-87%的电视广告所营销的食品均为高脂、高盐或高能量的不健康食品,并且这些不健康食品广告多在儿童观看的高峰时间段播出。近年来,除传统的电视食品广告外,网络及社交媒体广告也逐渐增多,但是电视仍是儿童和青少年最为喜欢的一种媒介传播形式。儿童所接触的大量营销类广告,大部分是对不健康食品的营销。实验研究发现,对不健康食品广告的暴露接触,可显著增加儿童食物摄入,尤其是对高能量密度、低营养价值类的不健康食物消费,这种增加在肥胖儿童群体中更为多见。
按照GRADE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对食品广告与儿童肥胖关系进行综合评价。所有系统评价、Meta分析、综述分析及其他流行病学研究一致认为,食品广告暴露接触可增加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或是增加儿童膳食能量摄入,所有RCT研究显示食品广告干预后,儿童膳食摄入会增加,食物选择亦会受到广告宣传的不良影响,详情见表3。3项针对食品广告干预研究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显示,不健康的广告宣传,可使儿童膳食食物量增加4.8g、能量摄入增加53.2kcal-60.0kcal。Norman J干预研究显示,儿童接受多媒体广告干预后,零食摄入增加356kJ-209kJ。另有2项关于食品广告对儿童肥胖影响的直接研究(一项横断面分析、一项综述分析),均显示会增加儿童肥胖发生风险。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增加食品广告暴露接触可增加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
而电视等媒体食品广告环境样对居民食物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儿童更易受到广告宣传的影响,增加食品广告暴露接触,对高能量食品的过度宣传,不仅可使儿童对广告中的不健康食物消费增加,同时还会增加对非宣传的其他高能量食品的摄入,从而导致总体能量摄入偏高,增加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因此,建议对儿童类食品广告播放进行限制规范,以减少对儿童膳食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六)推动儿童零食产业升级
1、提升儿童零食营养价值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指出政府要继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制定以食品安全为基础的营养健康标准,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政府要加快研究制定标准限制高糖食品的生产销售。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低糖或无糖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达标工程,加强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强调 “改革创新驱动营养型农业、食品工业和餐饮业升级转型,丰富营养健康产品供给”。作为食品企业,聚焦健康营养,优质好原料基地,严格产品和工艺标准、掌握关键性生产技术,制定而反向推动原料端、生产端提档升级,生产和供应链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以及持续的零食营养研发创新。
2、加强儿童零食标准体系建设
国外一些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儿童零食标准及行业规范。日本儿童被称为是世界上身体最健康的儿童,这与儿童食品制造业中严格的规定不无关联。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厚生劳动省和日本婴幼儿食品协会等都对儿童食品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在各方关注下日本的孩子们面对各种小零食也很少过量食用。俄罗斯政府颁布了《儿童食品认证条例》,其中规定了对儿童食品施行两种形式的强制认证。一种是俄罗斯国家标准委员会认证体系条例,另一种是制造者声明的产品认证条例。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食品研究所为儿童食品认证的组织业务中心,在对儿童食品进行强制认证时,必须按规定的安全指标标注文件和实验方法进行。我国当前儿童食品相关标准相对较少,儿童零食类标准严重缺失。制定儿童零食标准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事情,这是对消费者和行业都有益的行动。2020年,《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发布实施。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项专门针对儿童零食制定的标准,对零食、儿童零食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的梳理和定义,明确了儿童零食的生产原料要求、感官、营养成分、理化指标、污染物指标、真菌毒素指标要求、微生物指标要求、食品添加剂要求。《儿童零食通用要求》标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儿童零食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其发布实施将对我国儿童零食的市场规范和行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随着儿童零食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发展,儿童零食标准体系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七)加强面向儿童青少年的食育推广
食育是关于“食物、膳食”的“教育”,食育使人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出能够过健康食生活的人。食育是一种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是培养和传承先进饮食文化,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食育”作为对儿童健康成长和家庭发展最重要的“长线投资”,已引起政府、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部分地区已经围绕“食育”这一主题,针对幼儿、中小学生、大学生三个不同人群的特点设定教育目标和课程,开展包含认识食物、平衡膳食、认识身体、保护生命等一系列“食物课堂”,培育从小懂食物、爱生活、爱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素养。
近年来,我国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面临一些学生及其家长和学校教职员工的营养知识匮乏、健康素养普遍偏低。《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4》显示,我国学生营养素养低,营养知识知晓水平低,仅有10%的学生知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营养素养与膳食营养摄入密切相关,进而影响儿童健康。充足的营养是儿童智力和体格正常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物质基础,营养来自各种各样的食物,保证儿童获得充足、全面和均衡的营养,需要合理安排好儿童的膳食,也就是一日三餐。与此同时,需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健康素养、营养素养,让他们了解和掌握与膳食营养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往往忽视了食育,也就是健康素养、营养素养的培养。已有较充足证据显示,营养教育是改善儿童营养素养、饮食行为和营养健康状况的最有效手段。在我国开展食育教育,有助于指导儿童合理膳食,形成健康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部分国家已将儿童食育纳入国家法律法规,如日本的营养法规颁布健全完善,包括1947年的《营养师法》和1952年的《营养改善法》以及后续的《营养师实施规则》,《营养师法实施令》,《食育法》和《健康增进法》。健全的营养法规促进了全民参与营养改善活动的热情并提供了法律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对儿童的发展亦非常重视,出台的相关政策中都把儿童作为重点人群来特别关注,提出了多项儿童健康相关政策。儿童健康素养、营养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健康教育,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也离不开学校、家长与社区各方的协同合作。学校是营养教育的关键场所,将营养教育贯穿于学校营养健康相关政策中,并与营养服务、环境建设有机整合;重视儿童参与,联合家庭、社区与大众媒体等多元教育主体,采取多样化教育路径与形式;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以持续优化教育过程并最大化教育效果。企业需要发挥社会责任。一方面要传播健康、正确、科学的营养知识和健康知识,另一方面要生产更多更健康的产品,提供给儿童。
我国儿童所选择的零食大都是高能量、低营养素密度的食物,这些食物不利于他们健康发育,因此,应该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进行营养教育,让他们学会选择营养相对均衡、全面的零食,从而在既能享受到吃零食的快乐的同时,又能获得良好的营养。在进行营养指导和教育时应该采取正面教育和强调的方式,引导他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食物作为零食,什么时间吃零食合适,而不是告诫他们不要做什么。《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根据零食类别及是否有利于健康,将零食分成10类,并概括出各类零食的营养价值和特点。每一类零食分为三级,以绿色、橙色和红色分别表示三个推荐级别,即“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制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