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经济” 催动新旧消费动能转换
发布时间:2020-05-07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233亿元,增长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5%,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另据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介绍,商务部大数据对350万家主要网络零售店监测显示,平台内商家复工率已接近90%,全国一季度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100多位县长、市长走进直播间为当地产品代言。种种迹象表明,“宅经济”正成为市场热点。

 

  “宅经济”迎来井喷

 

新冠肺炎疫情使线下消费受阻,然而在线医疗、网络教育、生鲜配送、远程办公、新零售等一批线上消费却快速升温,就连看车、看房等传统中介服务都被搬到了网上,纷纷开启线上销售新模式。此外,依托线上消费,富有“烟火气”的消费新常态正在快速恢复中。此前,盒马鲜生曾在3月下旬发起“重新过年”活动,发放了百亿元的消费券,带动消费恢复性拉升。数据显示,全国各地盒马鲜生环比去年同期均有13倍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之下,“宅经济”的快速升温,也迎来了政策扶持最强音。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指出,要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与此同时,为鼓励消费者消费,各地方政府、电商平台纷纷出台新政策,推出各类消费券,刺激消费市场,“宅经济”逐渐成为市场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消费的不足,起到了扩内需、促消费的作用。

 

“宅经济”走热,折射出我国消费市场的强大韧性。亦有分析者指出,疫情期间,在延长假期、限制出行、区域封闭等系列防控措施下,人员外出、流动与接触均大幅减少,为保障基本的日常生活工作,线上办公、线上消费与服务需求明显增加,由此或推动信息化、无人化办公设备与软件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远程办公、在线医疗服务、在线金融服务、无人零售、智能金融服务设备等行业或成为新的风口。

 

站上新动能风口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虽然让全球整体经济下行,但这期间应运而生的‘宅经济’持续升温热潮却不可忽视。”近日,中国法学会消法研究会会长河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期间人们外出活动的减少,催生了“宅经济”的发展,消费者也逐步适应和加深了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消费模式,诸如视频会议、在线问诊、生鲜配送等,也使得“宅经济”逆势火热,撑起消费领域半边天。

 

有迹可循的是,疫情期间电商、外卖等线上平台订单量火爆,以往一些在线下提供的实物和服务消费,也开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线上销售。有的购物中心把复工复产搬到网上,开启“云逛街”;有的销售商和中介机构把看车、看房等搬到网上,通过“云带看”开展预定销售服务;有的教育机构把课程搬到网上,在“云课堂”里帮消费者“充电”……“宅经济”催生的新型消费,成为消费市场新增长点。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长期来看,一批以云办公和在线教育行业为代表的“宅经济”将会成为经济新动能。此外,对生物医药、电商快递、大数据等相关行业来说,也会带来新的机遇,疫情刺激生物医药的研发投入,电商快递保证物资的合理分配,大数据在疫情中对外出人员的搜索起到巨大的作用,这些行业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些尝试不仅为“宅经济”在疫情期间地走热打下基础,也说明“宅经济”有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支撑,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内生“双力”仍需增强

 

伴随着“宅经济”井喷式发展,不断涌现消费领域新场景、新业态,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需求的同时,相关消费纠纷也接踵而至。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报告显示,37.3%的受访消费者在近期火热的网络直播购物中就遇到过消费问题。如何让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正成为当前“宅经济”领域不容忽视的话题之一。

 

河山分析认为,对于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虚假宣传、假冒伪劣、售后维权等问题,主要根源集中表现于两种形式,第一类是销售者,销售者也是生产者,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直播推广。另一类是热门主播推荐,充当推广者、代言人。“这就要求消费者掌握和明确经营主体是谁,一旦明确经营(者)主体也就是责任主体后,可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与此同时,在涉及对商品的质量、性能等进行虚假宣传的经营主体,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河山如是说。

 

在河山看来,各地应积极从政府监管、管理上下功夫,强化监管职责,维护消费者权益。同时,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到大力推进消费教育和维权宣传当中,让维权之路变得畅通无阻,从而倒逼“宅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有业内人士也表示,“宅经济”是商家依托互联网提供新供给的一种积极探索。当下,“宅经济”虽然满足了人们的一些新需求,但不可避免也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比如,疫情期间,一些公司在利用“云办公”软件时发现,有的远程办公软件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经常出现掉线、杂音等情况,从而影响了线上会议的效果;一些学生家长在帮助孩子使用线上教育软件时发现,有的课程制作不够用心,只是把线下教学简单地搬到线上,导致学习效果打折扣;一些消费者在参加商场的“直播销售”服务时发现,繁琐的流程影响了购买体验……只有解决好消费者使用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宅经济”才能行稳致远,为消费市场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